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消費者對于抗菌、抗病毒材料的消費熱情有所提高。最近,市場上聲稱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服裝和紡織品也越來越多,那么這類功能性產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實際效果又如何呢?消費者在選購此類產品、保護自身健康時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呢?抗菌抗病毒面料真的存在且早有廣泛應用,但是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這事兒,咱還是要理性消費,科學防疫。事實上,抗菌抗病毒面料的應用由來已久,最常見的麻類纖維(亞麻、漢麻、苧麻等)就是天然抗菌材料,這主要是由于麻類植株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成分,具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同時麻纖維內部呈現中空結構,使得纖維內的氧氣含量較高,也有助于抑制厭氧菌的生產。一般來說,紡織品的抗菌性是通過抑制或者破壞細菌的繁殖能力,達到滅活細菌的目的。紡織品的抗病毒性是通過抗病毒物質的化學吸附等作用使得病毒表面蛋白結構發生變化或者破壞病毒的結構,達到抑制或者破壞病毒侵染宿主細胞的能力。
下面具體來說說,實現抗菌抗病毒功能常見的思路:
首先,為了實現面料的抗菌抗病毒功能,工業上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抗菌抗病毒制劑對包括纖維、紗線、面料在內的紡織品進行處理。例如,將納米銀離子制劑對面料進行涂覆或者浸軋處理,使得納米銀離子附著在面料表面(主要用于抗菌)。
在一定條件下銀離子能夠破壞病毒DNA,從而達到抗病毒的效果,但是目前關于銀離子對新冠病毒效果的研究尚不夠充分。
其次,還有種方法是將抗菌抗病毒制劑制作成微膠囊,涂覆到面料表面,穿著者在使用過程中發生面料的摩擦,實現微膠囊的破裂而逐漸釋放出抗菌抗病毒成分,達到抗菌抗病毒的效果。
而最近報道的一款采用“電子束接枝法”實現抗病毒功能的面料,是利用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在纖維表面打開大分子上的化學鍵,再將抗病毒制劑分子“嫁接”到這個纖維大分子中,抗病毒制劑分子遇到病毒時,將刺破病毒包膜,從而達到殺滅病毒的目的。
除了上述的抗菌抗病毒制劑處理的方法,還有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或者采用特殊結構來實現抗菌抗病毒目的。例如,人工提取的殼聚糖纖維的抗菌性較佳,帶有正電荷的殼聚糖能夠與細菌表面的負電荷物質發生靜電吸引作用,極大地改變胞膜的滲透性,致使細胞內的重要物質泄露,從而殺死細菌微生物。石墨烯材料也表現出較佳的抗菌抗病毒性能,采用納米級尺寸、具有尖狀或鋸齒狀等異形結構邊緣的小片層石墨烯納米片對面料進行處理和改性。小片層石墨烯納米片的縱向超薄結構、橫向納米級尺寸以及尖狀或鋸齒狀結構邊緣賦予面料微觀級的小且鋒利的邊緣。當與細菌或病毒接觸時,小片層石墨烯納米片能夠刺破微米級病菌的細胞壁致其死亡,或者刺破納米級病毒的蛋白質薄膜,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最終實現對多種病菌的抑菌以及抗病毒目的,但是目前這種路徑并未實現大規模的市場化應用。
03
目前,我國抗菌紡織品的效果檢測主要采用國家標準GB/T 20944.1-2007 《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1部分:瓊脂平皿擴散法》 、 GB/T 20944.2-2007 《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2部分:吸收法》、GB/T 20944.3-2008《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3部分:振蕩法》,對抗病毒紡織品的效果檢測主要采用國際標準ISO 18184《紡織品抗病毒活性的測定》。
很多商家都聲稱自己的抗菌抗病毒產品達到了相關國家或者國際標準,但是這類檢測結果通常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而得出的理論性數據與結論,實驗室條件與復雜的實際情況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區別。
特別是當下還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從其傳播方式看,勤洗手勤通風、堅持戴好口罩仍然是最主要的防范手段,穿著抗病毒服裝恐怕只能是錦上添花,因為抗病毒服裝只是對粘附在服裝表面的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對空氣中傳播的新冠病毒不起作用。
那么可能有些朋友會有疑問了,既然這類服裝對新冠病毒似乎效果非常有限,那么購買抗菌抗病毒的服裝或者紡織品都是在交智商稅么?
其實,正如文章開頭所述,抗菌抗病毒材料的應用由來已久,在實際使用中已經產生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抗菌類纖維在內衣、襪子、醫用紡織品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
抗菌抗病毒面料的研發和使用,對提高使用者穿著體驗和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技術的發展,這類功能性產品將會越來越成熟。但是回到目前的新冠病毒感染這件事上,還是強烈建議大家理性消費、科學防疫。